走失的老人 回家的路——城乡失智、走失、留守老人现状

时间: 2023-11-05 22:29:28 | 作者: 欢迎使用乐鱼app
城市,车水马龙,却有一群目光呆滞、动作迟缓的老人,在人流中茫然无助;乡村,鸟鸣狗吠,仍有一群形单


产品详情

  城市,车水马龙,却有一群目光呆滞、动作迟缓的老人,在人流中茫然无助;乡村,鸟鸣狗吠,仍有一群形单影只、无人照料的老人,在村头乡野走失流落;微博头条、微信朋友圈、报纸广告栏,甚至城乡街道旁的电线杆上……老年人走失就在我们身边。

  “全国走失老人一年约50万,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70多位老人找不到回家的‘路’。”今年10月9日,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,报告数据显示:失智和缺乏照料已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。其中,贫困和人口流动成为老人缺乏照料的重要因素。

  目前,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.22亿,占总人口比重的16.1%。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加速,高龄、记忆力减退和丧失的老人也在快速增加,老人走失慢慢的变成了现实的社会问题。面对扑面而来的老龄化社会,人们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充分准备。

  “青青,我叫……青青!”西安市救助站的卫生间门前,站着一个短发老人,她不足一米五高,身材瘦削,两颊深陷,头发灰白,穿着玫红色的棉袄,两手揣到袖子里,仰着头朝这边嘟囔。

  “她是几个月前群众在街上发现的。送过来那天我们问她,她比划着‘8’跟我们说是20岁,还有次说自己2岁了。”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时主任和记者说,“送过来的时候,老人蓬头垢面,穿了一双破布拖鞋。领老人过来的人说,看到老人在他们家小区的巷子里转悠了好几天,问也没问出什么信息。”

  “像这样的失智老人,走失后被送到站里的还有很多。这些老人看上去都很正常,但从他们身上却得不到任何有用的身份信息。”管理走失人员信息登记工作的负责人拿出一摞发旧的A4本,“这是近几个月被救助的人员信息登记簿,上面信息全面的已经送还回家或被亲属认领回家,剩下的一般是失智老人。”

  在信息登记簿上,一页上有二十行。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救助站老人的各项信息,分别有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家庭住址、联系方式、亲属姓名、备注几栏。登记姓名为“青青”的那一栏,除了年龄,其余均为空白。年龄下面填有“60”、“65”等数字,也是经过多次修改后填写的。

  “我们基本天天都会询问、核对他们的信息,他们的年龄和住址每天都在变化。”时主任说,“我们在全国救助寻亲网、公安局信息系统、救助站大厅都会发布走失人员信息,没有信息的只能张贴照片,信息比较全面的很快就能联系到家属,信息较少的就比较难。”

  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每年全国走失老人中记忆力出现障碍的占72%,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%。

 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王晓明认为,老年人走失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老年疾病,其中阿尔茨海默症(老年痴呆症)影响最大。根据2015世界阿尔茨海默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新增990万名患者,平均每3秒新增1人。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,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,同时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。

  “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认知功能障碍,是影响老年人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,也是加重社会负担的主要的因素。”王晓明说,“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会存在记忆性障碍,特别是近期记忆丧失,严重的还会有人格和行为异常,表现为打人、骂人,基本的认知和判定出现偏差。”

  “后悔啊,真不该叫家里的高龄母亲过来!”李英带着哭腔,一脸懊悔。李英是安徽阜阳界首人,丈夫在延安打零工,两年前她来到西安,靠卖手抓饼和运送蔬菜谋生。身边有两个小孩,一个8岁,一个15岁。他们租住在长安区郭杜街道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,房租每月200元。

  今年国庆节后,李英将年过古稀的老母亲接来西安。“我早晚得出去摆摊儿,中午偶尔还给人送送菜,俩小孩没人照看。母亲虽然七十多了,但身体还算硬朗,家务活也干得了,就想着把她接过来给孩子做做饭。”

  10月中旬的一天,李大姐清早起来嘱咐过母亲后便匆匆离家了。中午收摊后,还没顾上回家就接到送蔬菜的电话,下午四点多才匆匆往家赶,准备晚上要出摊的食材。“回到家后,门上着锁,我当时想着母亲肯定出去串门了,因为租的房子附近老头老太太比较多。出门问了几家,都说没见,我才开始着急了。”李大姐说着有点哽咽,“我当时还发了朋友圈,也走街串巷找,都没什么消息,急得我在家里哭。”

  “那天晚上我没出去摆摊,孩子回来后没见奶奶,我们三个就抱在一块哭,大女儿说让我报案,我哭得更厉害了。想着都七点多了,我妈还没回来,我跟孩子收拾了下,准备去派出所,刚出门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。说是在朋友圈看到我妈走失的信息,让我到康杜村去接。”

  李大姐叹了口气,她和记者说,当时高兴之余又后怕无比,“还好找到了,要是真走远了,大半夜挨饿受冻的,心疼啊。可是没办法,家里没钱,俩小孩慢慢的变大了,供着上学,我也不能不出去赚钱。”

  “刚来对这儿生得很,年龄也大了,一转眼就忘了走哪条路了。”李大姐的母亲对记者说,口音中带有浓浓的安徽腔。

  西安市救助站时主任和记者说,接受救助的老人中有不少是来城市打工或帮子女照看小孩的。“我们今年救助过一个河南过来找儿女的老人。这部分人群刚到城市,不适应新的居住环境,很容易走失。”

  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迷路走失的老人占比高达35%。作为白皮书的执笔人,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顾问专家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熊贵彬表示,调查发现由于贫困外出谋生,加剧了老人走失的风险。

  “村里年轻人慢慢的变少了,村里活着的老人也不多了。”宋大爷眯着眼睛摇了摇头,坐在老旧的门槛上,抽着烟斗望向了天空。这座有院子的小房,是儿子结婚修建的,也陪了老人几十年了。

  目前,城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,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去大城市打拼,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日益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,空巢老人、空心村现象普遍。据新华日报报道,我国空巢老人数目惊人,已有2340万之多,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上升。

  早在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(2013)》中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空巢老年人口规模已突破1亿大关,失独家庭每年正以7.6万个家庭的数量持续增加。宋大爷就是空巢家庭中的一个,他独自一人住在村子里,有两儿一女,儿子在大城市打工,女儿也嫁的远。

  “前些年老伴走后,儿子回来待了段时间,后来又外出了。也就逢年过节见个面吧。”宋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,流露着无奈与悲伤。邻居和记者说,“老人常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,一坐就是一天。之前,老人还找村里其他老人一块儿谝两句,老伴走后,也不怎么串门了。今年初春的时候,老人自己在家,一个没注意烟灰撒被子上了,差点被烧伤了。”

  “没意思啊,活着没啥意思。”老人挥着手,嘴里重复着,他行动迟缓,拄着拐棍在村里的小路上缓慢地移动着。常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,让宋大爷慢慢的变成了情感上的“孤儿”。

  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,心里酸酸的。像宋大爷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很多。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》调查发现,在走失的老人中,82%居住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及郊区。这个比例和经济情况、家庭人口结构有密切关系,即社会保障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区,走失的老人就多。他们基本是留守老人,普遍缺乏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,寂寞甚至孤单的生活,让他们不知所处,无所适从。因此,盲目走动成了他们最漫不经意的一个选项,直到失去方向,找不到归途。记者 宋贝贝 见习记者 王姗

关联产品
其他产品
热门产品